通过影像,让非遗从“被记录”到“被看见”
影厅大门关上,隔绝外界的喧嚣。大银幕上,彝族火塘边正在举行一场克智辩论;苏州的吴门琴家以古琴为媒,应和往来;天津的京剧老票友梁二爷正考虑卖掉跟了自己一辈子的戏箱;陕西延安,一场保留了传统嫁娶仪式的婚礼在热热闹闹地筹备……
6月7日-10日,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以下简称“非遗影像展”)在浙江省象山县举行。整整4天,县城中心一家影院里,共计播放了30部(套)非遗纪录片。来自全国的“非遗”领域学者、工作人员和爱好者在里上午密集参加论坛,下午集中看片,这是一场非遗影像的盛宴。
用影像深度挖掘和展现“非遗”
7日开幕当天,《克智少年—吉则尔曲》赢得了满场掌声。7岁的彝族少年吉则尔曲滔滔不绝地演说“克智”,神采飞扬几乎把“热爱”两个字写在脸上,让绝大部分第一次接触“克智(彝语意为:言语比赛)”的观众印象深刻。
“那孩子是天才,而彝族克智,简直太绝了!”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萧梅难掩激动,“我是第一次知道彝族原来有克智这样一种论辩形式,而且这个孩子的点抓得太好了,非常生动,他会让我们觉得‘克智’作为一个‘非遗’项目,或者作为彝族的民族智慧,太有必要保存了。”
7岁的吉则尔曲是演说克智的天才。
“点亮”整部影片的少年吉则尔曲,来自四川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次偶然发现。彝族工作人员立里达哈在朋友圈中看到有人发了吉则尔曲在别人婚礼上演说克智的场景,惊讶万分,“‘克智’类似用文言文辩论,彝族人能这么流利地演说克智,一般至少要40岁以后。”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当即决定拍摄这个孩子。凉山地理复杂、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他们辗转很久才找到孩子父亲的联系方式,因为大山深处信号不好,打了一周才联系到。拍摄时开车5小时,还要背着器材上山,个中辛苦不计其数。
但立里达哈觉得非常值得,片中吉则尔曲的生活细节,都是他熟悉的大凉山彝族的传统。身为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立里达哈经常协助外来的摄制组拍摄当地彝族人的生活,外来摄制组对他习以为常的习俗兴趣盎然,让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文化中充满宝藏。他们短暂停留拍出的片子,总让立里达哈觉得“少了点什么”,他开始主动挖掘自己民族中的亮色,于是有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克智少年—吉则尔曲》。
本届影展上,此类由本身热爱并深度了解“非遗”的行家拍摄的纪录片不在少数。“活态传承”是非遗最大的魅力和意义,在当地环境中,“非遗”才不是无源之水。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并非易事,越来越多深度了解“非遗”的机构和个人参与到“非遗”影像的拍摄中,把民族深处、小圈子里的故事和技艺搬到荧屏之上,让“非遗”在影像中为更多人所了解。
《克智少年》中,彝族人围坐在火塘边演说克智。
《梁二爷》是一部完全由个人拍摄的纪录片。清华大学学生马阳艺用一部单反、一个脚架和两个录音的“小蜜蜂”完成了整个拍摄。
梁二爷一辈子喜好京剧,是京城票界赫赫有名的一位京剧衣箱,票友唱戏需要服装道具,总是会第一个想到他,在影片里,因为年迈体衰,梁二爷决定卖掉自己的戏箱。
5岁开始学戏的马阳艺非常热爱京剧,也很早就认识梁二爷这位票圈名人。她大学选择新闻传播专业,“也是希望找到一个很好的渠道传播京剧。”得知梁二爷决定卖掉自己的戏箱,她立刻决定把梁二爷卖戏箱的过程拍下来,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
梁二爷的戏箱继承自他的师父,师父晚年把戏箱里值钱的物件拆零卖掉,剩下的全送给了梁二爷。梁二爷几十年慢慢添置,才有了如今规模的戏箱。如今面临卖箱的梁二爷坚决不肯将戏箱里的物件拆零出售,到影片结尾,他都没能把戏箱卖掉。
这个颇有戏剧性的事件点亮了纪录片的主题,在传统艺术传承中,有无数默默坚持着的普通人。“梁二爷是想把这份东西传下去,所以不能拆了卖。从师父那拿到就是拆了的,他心里也知道如果再拆了卖,就更无法传下去了。”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刚说。
从简单记录到深刻表达,在非遗保护多年的实践中,非遗影像技术日渐精进,也开始关注和触摸到人的温度。“人类用勤劳、用智慧、用心灵,创造出文化,而文化又在不断地塑造着人类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选择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是我们对自我的记忆与解释。通过影像的记录,老去的年华被留住了,盛开的芳华也被抓住了。记住非遗,也就记住了我们自己。” 非遗影像展组委会副秘书长、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田苗说。
《璀璨薪火》用高清影像记录了150余位传统手工艺人。
让“非遗”从“被记录”到“被看见”
“做非遗影像的,都希望能够被看见。这些作品都很好,如果拍完了就被放进图书馆封存就太可惜了。”在映后分享会上,开幕影片4K3D纪录片《璀璨薪火》出品人之一,汐梦传媒创始人、执行董事华凌磊表示,已经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下建设了一座完全公益性质的“非遗影院”,倡议大家一起加入,让已经被拍摄出的非遗影片有更多被看见的机会,获得了众多片方的响应。
这个建设中的“非遗影院”将面向上海的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华凌磊起初做非遗影像体验基地,是希望团队精心拍摄的心血之作被看到,看了非遗影像展上的诸多影片,他在兴奋之余想到“大家是不是也想被看到”。
《璀璨薪火》用了近600天拍摄,团队历经10多万公里跋山涉水,踏遍近20个省,用镜头记录下150余位非遗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精美的画面直观地让人感受到非遗技艺的冲击力。这部耗资巨大的影片虽然拿到公映许可龙标,却还并未走入院线。事实上,一些非遗题材的影片在成功走入院线之后,口碑极佳,却难以出圈,目前在映的《尺八·一生一世》在豆瓣拿下8.1分的高分,票房才刚刚超过90万元。此前系列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热之下,同名大电影票房口碑同样过硬,票房却只有600多万元。
在非遗保护多年的实践中,以影像记录非遗已经成为普遍的方式,但广泛传播尤其是进入院线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非遗影像展上的部分影片都曾在电视和网络上放映,却是第一次走上大银幕。
“网络传播更方便,但没有独立场所让大家静下心来和影片对话。”在张刚看来,影院放映有独特的优势,让非遗界的专家学者、保护人士有机会汇聚一堂,讨论交流,这也是非遗影像展举办的意义,“想通过这个方式做成每年一度的总结巡礼式的活动,把之前积累的好作品都拿出来放一放。”
华凌磊也认为影院会形成一种特殊场域,让大家去交流、去对话,“如果一个非遗影片有四五十个中小学生同场看,他们就可能去交流。场域发生变化、内容有更好的呈现方式,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这就是我想做非遗电影院的原因。”
目前做非遗纪录片的公司和个人,如果自己投资,更多是出于对“非遗”的热爱。华凌磊认为,目前非遗影片还在培养观众的阶段,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影片,是目前阶段最重要的事。而“非遗”广泛走入日常生活,同样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如果我们的非遗影像展未来规模扩大,孩子们可以每年2-3次看到这些非遗影片,就意味着让非遗陪伴着孩子成长。未来他们会回想起来,自己小时候看过这些影片,因此对贵州歌舞、云南绣品、浙江乐器……有了兴趣,也会愿意去为非遗产品买单。”
一颗种子从种下到长成大树需要漫长的时间,在为期4天的非遗影像展上,这颗种子正在发芽。
本篇文章转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