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深藏在磁带中的文化记忆——访“音视频修复与评测”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作者:民族民间    发布时间:2017-02-03

W020170203350331730141.jpg

【实验室里的“文化+科技”】

“贴上条形码、放进清洗机、强化抗拉系数、进行数字化转化……”在北京东北五环朝来高科技产业园的一座灰色建筑里,身穿白大褂的音视频修复与评测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三年来,他们与光阴赛跑,用技术手段修复了一批又一批老磁带、老唱片、老录像带,不仅让模糊的声音和影像完好如初,还通过数字化转化让深藏在磁带、唱片、录像带中的文化记忆得以永存。近日,记者走进该实验室,近距离观察了音视频修复的过程,深切体会到技术进步对于抢救和保护文化艺术资源的重要作用。

给磁带唱片“洗澡”“整容”

“20世纪90年代以前,声音和影像的存储主要使用磁带、唱片、录像带,但不同于数字存储技术,这些存储介质随着时间推移,会人为或自然地出现损伤,从而影响声音、影像的呈现效果。”音视频修复与评测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冯天来向记者介绍。

比如,磁带使用久了,可能会出现磁粉析出,磁带变脆,容易拉断。唱片使用不当,会沾上油脂汗渍,还可能变形。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播放质量。“有时候,我们听一些老磁带或老唱片,会出现‘咯噔’声、‘刺啦’声,这说明磁带唱片有毛病了。如果不及时进行修复,声音就可能会消失。”冯天来说。

要留住老磁带、老唱片上的珍贵声音,就要给这些老磁带、老唱片“洗澡”“整容”。经过三年的实践积累,实验室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音视频修复与处理的技术系统。比如,利用经过特殊配置的清洗液给磁带“洗澡”,可以彻底清除磁带表面游离出的“磁性粉体”,同时通过给磁带涂抹修复材料,可以有效恢复磁带磁层表面的平滑性。对于老唱片,通过超声波配套清洗溶剂,可以清除附着于唱片声槽中的霉斑、生物碎屑及黏性微物质颗粒。通过盘体变形矫正器能够有效矫正各类老唱片的扭曲变形问题,让老唱片在播放时声音不再发飘。

磁带唱片中的文化记忆

三年来,音视频修复与评测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已经修复处理了超过1万小时的珍贵音视频资料。

“之所以说珍贵,是因为那些磁带上记录的有的是濒危的民间史诗,有的是现在几乎没人会唱的地方戏曲,还有的是老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因此,我们实验室目前进行的修复工作多是抢救性修复。”实验室主任李松说。

83岁的史宝凤是云南花灯剧传承人。她的作品多以磁带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年来,花灯剧日渐式微,史宝凤的磁带成为研究传承花灯剧的珍贵资料。但由于这些磁带多制作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间久远再加上南方潮湿,磁带上磁粉析出严重,不少磁带粘连在一起。若不及时修复,一代“花灯剧皇后”的声音可能就此消失。

同样珍贵的还有灌制于1929年的京剧大师马连良的《火烧绵山》唱片、著名音乐家樊祖荫的作品磁带、四川扬琴大师付兵的音视频资料……另外,还有大量民间艺人的作品。“很多艺人都七八十岁了,我们修复这些磁带、唱片,就是要留住深藏在磁带唱片中的文化记忆。”李松说。

数字化转化让文化遗产永存

“给磁带、唱片‘洗澡’‘整容’只是完成了修复工作的第一步,要想让珍贵的音视频资料永存并在信息化时代得到充分利用,还得对磁带、唱片等存储介质中的资料进行数字化转化。”冯天来说。

据冯天来介绍,数字化转化后的音视频资料会同原磁带、唱片、录像带的照片一起被收录进“中国记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基础资源数据库”。三年来,实验室已经数字化处理了约10000小时、30T容量的音视频数字文件。如果想要寻找一些老唱片、老磁带,不用再到处翻箱倒柜,只要登录“中国记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基础资源数据库”,输入关键词并轻轻点击鼠标,就能找到大量相关的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由于数据库中的音视频都是经过修复处理后上传的,所以使用者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原始状态,绝对原汁原味。

“那些老唱片、老磁带,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包含着过去的中国故事。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音视频修复就是要用技术手段留住文化记忆,讲好中国故事。”李松说。(记者 韩业庭)

                                                                                                              来源:光明日报

上一篇: 运动捕捉技术

上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