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结项评审会在成都召开

作者:民族民间    发布时间:2017-06-16

20170616173002653.png

“中国节日影像志”是《中国节日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节日志》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于2009年正式立项,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规划实施,计划立项150项子课题,截止2017年6月已立项正式立项125项子课题,结项36项。

2017年6月12日—13日,中心在成都召开“中国节日影像志·彝年”、“中国节日影像志·彝族剪羊毛节”、“中国节日影像志·羌族瓦尔俄足节”和“中国节日影像志·成都春节”四个子课题结项评审会,邀请彝族、羌族研究专家作为评审专家参加会议,“中心”李松主任、王静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刚参加会议。

四个子课题分别由西南交通大学刘广宇、武小林、李家伦和西南民族大学蔡富莲老师承担执行,各项目组通过田野调查,确定拍摄田野点,对节日过程进行了完整记录。其中,“成都春节”为“中国节日影像志”立项的第一个城市节日。

大家认为,中心组织实施的“中国节日影像志”项目,学术意义重大。云南社科院郭净研究员认为,“中国节日影像志”项目能够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理论研究提供广大的实践探索空间、思考机会和知识生产的可能;成都电视台著名纪录片导演彭辉也表示,在大量追求娱乐的时代,“中国节日影像志”项目的设立十分必要,利用影像方式为国家留存档案应当是纪录影像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观看本次子课题的成果影片,他认为在影像表达上比之前更为流畅,结构更为新颖。

专家评审认真审看每一个子课题项目组提交的成果影片,然后从节日内容和影像技术表现两大方面对影片进行评议。彝族专家嘎哈石者和摩瑟磁火高度评价两个彝族项目--“彝年”、“彝族剪羊毛节”的成果影片,认为民族节日在当下现代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迁,彰显出影像记录的宝贵。以“彝族剪羊毛节”为例,由于社会发展,羊作为对彝族十分重要的牲畜,无论是羊肉提供的蛋白质来源,还是羊毛提供的保暖和仪式功能都在发生着极大变化,养殖绵羊的数量和规模大大降低,剪羊毛节现在存在的形态与他们记忆中的形态已有不小区别,作为这样的濒危性节日,通过影像方式记录意义十分重大。

经过会议讨论,评审专家认为,四个子课题项目均达到结项要求,大家还对四个项目的修订、完善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中国节日影像志”编辑部将整理汇总评审专家的意见,项目组根据反馈评审意见进行再次修改后,提交项目最终成果。


上一篇: “中国节日影像志”2017年度立项评审会在京召开

上一篇: 五个“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通过结项评审,首次邀请村民作为项目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