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民族文化影像传承研究中心” 成立暨“文化影像志的研究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召开

作者:民族民间    发布时间:2016-05-19

  

20160519154339801.png

2016年5月14日,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联合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在北京电影学院C楼235会议室举办“文化影像志的研究与传播”学术研讨会暨“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民族文化影像传承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成立会议,本次会议邀请了民族文化保护专家、人类学学者、电影学摄影学学者以及相关领域人员参会。

     会议的第一单元首先进行了“研究中心”的揭牌成立仪式,由“中心”副主任王静主持。李松主任、北京电影学院孙立军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书记、中国影视人类学会方勇会长分别致辞,祝贺“研究中心”的成立。李松主任在发言中表示,“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一次有益的跨学科合作尝试,开启了我们对民族文化影像事业的新发展和新探索,有益于将中国民族文化影像化,并作为一种新型典籍为国家保存下来,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孙立军副校长表达了非电影领域学者对记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像的期待,相信尤其是人类学家的介入会带来更好的未来。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李剑平、摄影学院院长宋靖、电影学系主任吴冠平、科研处处长刘军、管理系副主任郁笑沣,向大家表达了各自的期待和良好的参与意愿。随后,“中心”李松主任和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军向中国社科院庞涛研究员,清华大学雷建军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赵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朱靖江教授、法国远东学院范华研究员、中央电视台孙增田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黃式宪、李剑平、宋靖、吴冠平等18位专家为特聘研究员颁发聘书。

      在接下来的“文化影像志的研究与传播”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观看了《喜马拉雅山地民族影像志系列》影片、《中国节日影像志》成果影片,围绕“民族志方法与大众传播”、“节日研究与文化传播”和“历史纪录与文化传承”三个议题展开热烈的研讨,学者们回顾了既往工作的成就,强调了在民族文化影像传承研究中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肯定了文化影像志在最终呈现方式上的多样态,展望了未来成果的丰富可能性。

      著名纪录片导演孙曾田认为,《喜马拉雅山地民族影像志系列》这一系列民族影像志超越了以往具体的形态的记录,通过叙事结构方面的努力,实现了人类学强调的对文化整体性的记录。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雅欣从影片中“僜人”的族称问题反思了现代都市人的身份认同缺失的问题,同时又再次强调了“整体性”在传递文化信息、阐释文化内涵上的重要意义。知名电影学家吴冠平表示,庞涛导演的民族影像志发掘了日常生活叙事中的深层结构,敏锐的抓住了合适的时间节点去拍摄,并表示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把这部系列片作为与学生一起探讨的范本。

      对于《甘肃省夏河县藏族新年》这部影片,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赵捷表示,民族影像志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背景,观众需要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影片,为了更好的传播和推广这部片子,就应该有更完整的字幕和文字解释。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黄式宪从中国当代电影界整体状况出发,反问我们现在做民族影像志是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他认为文化影像志的记录很有价值和必要,正是当代中国电影艺术中现代性的缺失,我们需要做到“主体人格和民族文化的庄严的预合”,才能与世界对话。法国远东学院范华研究员提出了纪录片拍摄中的三个要点:观点、距离和顺序,他认为纪录片拍摄者要选择用被拍摄者的观点来进行拍摄,要与拍摄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并在人物和线索上要有前后、因果顺序。他认为导演最重要的是用理论和观点拍片子,不只是用眼睛。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赵曦教授则从传播的角度认为,在互联网营销时代,我们要发掘纪录片的衍生产品,更广泛的传播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鲍江研究员提出了用影像作媒介的学术的可能性问题,呼吁构造以影像媒介进行学术研究的制度性、系统性的话语体系。

      在观看《新疆阿克陶县柯尔克孜族开斋节》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陈山教授认为该片形式感太强,拍的太唯美,一百年之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记录代表性不够,文化影像志应该反映人类学家的本位问题,要消除一切搬演和形式感。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朱靖江回应陈山教授的观点,同样是从人类学观点出发,他认为看待文化影像志我们应该关注拍摄者是否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拍摄者与拍摄者是否是合作的关系、拍摄的内容是否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同和分享,以上三点应该是评判一部影像志好坏的出发点,而不简单从形式感方面来做判断。同样对于这个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雷建军教授表示,我们回顾人类学的经典的书籍,就会发现著作的多样性很多,我们没有必要去讨论影像人类学的表达的多样性。他还表示,下一步他将会采用VR(虚拟现实)设备去拍摄设备来拍广东中元节。

      在专题发言环节,朱靖江就国际影视人类学现状做了介绍与回顾;中国社科院邓卫荣、张小敏介绍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影像志”课题的开展状况;“中心”副研究员许雪莲就影像记录与文化保护中的一系列学术概念进行了梳理,表述了她对中国节日影像志项目的思考,如何更好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影像化记录;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叶风向参会人员汇报了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最新进展以及应用前景。

      孙立军副校长和李松主任为会议作了总结。孙立军副校长表示,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民族文化影像传承研究中心”应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梳理和整理传统文化,生成更好的文化志、影像志。李松主任就会议中的核心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指出问题的核心在于传承文化,技术有双面性,我们应合理的运用它,让其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他还认为,“研究中心”是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应该促进跨界交流和多元融合,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件意义深远的事业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研究中心”的成立,也正是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借助北京电影学院在影像表达技术和研究方面的优势,整合、储备和培养专业的高素质影像纪录和创作人材,通过与中心的密切合作,利用数字化的手段记录丰富多样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内容,以大众传播为目标进行再创作和再表现。将中国民族文化影像化,作为一种新型典籍为国家保存下来,同时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一次有益的跨学科合作尝试,在民族文化影像事业中的研究平台建立、人力资源储备、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民族文化事业的长效推进和可持续发展的非凡之举。

(张诗尧 马秋晨)


上一篇: 2015年度“中国节日影像志”项目交流会顺利召开

上一篇: 《中国节日影像志》“妙峰山庙会”等四项目结项评审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