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根與魂——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線上展演活動

自2011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與香港特别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已在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多次合作主辦“根與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該活動旨在介紹內地非遺保護和傳承成果,加強內地與香港非遺領域交流合作、促進香港非遺保護與傳承,已成為對香港文化和旅遊交流的重要品牌項目。迄今已組織甘肅、浙江、山東等多地赴香港舉辦活動。

2021年,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與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共同承辦“根與魂——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線上展演”活動。

寧夏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有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1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8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24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然在寧夏大地賡續傳承。

此次“根與魂”活動以“黃河傳情韻、非遺築夢想”為主題,通過非遺展演、專題講座與互動體驗等形式,向觀眾生動展示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文創產品。

“根與魂”線上展演分為“根與魂·技藝”“根與魂·傳承”“根與魂·體驗”“根與魂·扶貧”“根與魂·交流”五個板塊,通過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傳統音樂、美術、技藝等寧夏非遺代表性項目為重點內容,展現寧夏歷史、自然和人文資源。我們希望通過活動的舉辦,以寧夏非遺為視窗,讓香港民眾充分領略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進一步親近傳統,體驗傳承,感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文化之根與民族之魂,以此進一步推動寧港兩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根 與 魂 · 技 藝

賀蘭硯制作技藝

賀蘭石硯產自銀川市區以西40公裏處的賀蘭山小滾鐘口。早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編撰的《寧夏府志》地理山川部中記載:“筆架山,在賀蘭山小滾鐘口,三峰矗立,宛如筆架,下出紫石可為硯,俗呼賀蘭端。”自乾隆年間被發現後,一直開采至今。賀蘭石結構細密均勻,質地細膩,剛柔相濟,有豆綠、深紫兩色疊加,中間還鑲有石眼、玉帶、雲紋、眉子等形成各種象形圖案,故制硯藝人都注重運用“俏彩”雕刻圖案。賀蘭石硯具有發墨快,墨汁細,不損筆毫等特點。賀蘭石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清末就有“一端二歙三賀蘭”的說法。

八寶茶

八寶茶作為流傳千年的西北傳統飲品,其甘甜的口感深受人們的喜愛。八寶茶以茶葉為底,摻有白糖(或冰糖)、玫瑰花、枸杞、紅棗、核桃仁、桂圓肉、芝麻、葡萄幹、蘋果片等,喝起來香甜可口,滋味獨具,並有滋陰潤肺、清嗓利喉之功效。寧夏傳統非遺手工八寶茶以其傳承家族祖傳配方,結合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寧夏特色茶藝文化,結合創新工藝,將會給香港民眾帶來傳統八寶茶的全新認識體驗。

麻編

寧夏麻編是以漢麻等麻類植物的莖皮纖維為原料製作的編織工藝品,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1903年第一代麻編手工藝人張氏,在自家商號“萬興店”經營自己手工製作的布鞋、麻織物、麻繩等生活用品。第四代傳人張璟,作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麻編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美術師,在繼承祖輩麻編技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製作出更富於感染力的麻編作品,出版麻編著作《巴鳥的吟唱》。

承李記古法釀酒技藝

“好地出好糧,好糧釀好酒”,擁有近200年歷史的古法純糧釀酒,其傳承和繼承的獨特技藝,展現了黃河流域古法制曲、釀造、燒過的系列釀酒技藝,其傳承的“造酒有道,唯誠可傳。得道者貴為水穀精華;失誠者則為糟粕腐汁。”等樸素的技藝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是黃河流域人們智慧、思想、生活習俗的具體體現。

造酒有道

唯誠可傳

得道者 貴為水穀精華

失誠者 則為糟粕腐汁

—承李記·造酒譜訓

根 與 魂 · 傳 承

賀蘭山岩畫

賀蘭山脈巍峨壯麗,仿佛駐守邊疆的將軍,八千萬年如一日地在寧夏西北方佇立。

在這條南北長達200多公裏的山巒中,遍佈著2萬多幅題材豐富,美感十足的岩畫,生動地記錄了3000至10000年前的始前人類放牧、狩獵、祭祀、爭戰、娛舞等生活場景。這些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堪稱是珍貴的民族藝術畫廊,其數量龐大、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佈局集中、世所罕見,是研究中國人的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

口弦

“兩頭扯線線,一端口中弦。”口弦,是世界上最小的樂器,在寧夏山區廣為流傳。口弦用薄竹片製作而成,頭小尾大,外形像鳥。頸部削出舌簧,兩端鑽眼穿線,扯動線繩,舌簧震動發出顫音。放在兩唇間,利用口中的氣流使顫音發生變化,產生共鳴,便有了曲調。口弦是深受人民喜愛的一種古老的民間吹奏樂器,其製作技藝也是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泥哇嗚

泥哇嗚是流行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民間樂器,因吹出來的聲音“嗚嗚哇哇”而得名。最早可追朔到西夏時期,泥哇嗚的發展經曆了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在非遺工匠們的不懈努力和傳承改良下,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泥哇嗚。

根 與 魂 · 扶 貧

原隆村非遺工坊

原隆村位於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北部。這個因扶貧而生、為脫貧而建的村莊,見證了我國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創造的“減貧奇跡”。其中原隆村非遺工坊承擔著閩寧鎮地區的非遺扶貧工作。在原隆村政府以及非遺工作者的努力下,為振興原隆村文化旅遊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從而使原隆村成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流的旅遊鄉村,為振興鄉村經濟做出了突出貢獻。

根 與 魂 · 體 驗

6月19日邀請100名香港市民親身體驗麻編制作。活動采用“線上教學、線下體驗”的形式開展。在寧夏和香港分別設置場地,香港場地設置活動展架,准備麻編體驗材料。活動當天,通過現場連線進行實時教學。2名麻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在寧夏場地進行麻編制作技藝展示,100名香港市民在香港場地進行學習和體驗。

根 與 魂 · 交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