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通道丨雒树刚谈非遗保护:活于民间、死于庙堂(附实录)

作者:民族民间    发布时间:2018-03-14

问:近年来,文化生态发生重大变化,文化遗产在社会上备受关注,在保护利用、传承发展文化遗产上,如何落实好政府责任?

雒树刚: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他指出,保护好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我们文化文物部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是准确梳理好文化遗产,摸清了全国文化遗产家底。这些年,我们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展了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开展了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现在基本摸清了家底,我们现在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约1.08亿件(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7万项,348个地方戏曲剧种,革命旧址3.3万多处,抗战文物保护单位2194处。我们还有52项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列世界第二,39项遗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列世界第一。这就为我们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做好文化遗产工作核心是围绕四个字:保护、利用。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文物和非遗的保护。

在文物保护方面,一是建立和落实好文物保护责任制。建立起国家文化文物部门以及省市县四级文物保护责任制,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拥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了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责任主体。

二是加大追责力度。保护文物失职必追责。比如去年,北京针对明十三陵文物丢失案,追究了17名相关责任人,包括6名局级干部。2016年,河北针对清东陵被盗和违法建设案,处理了12名责任人。去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生了6起火灾事故,处理了23名党政干部。

三是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活动。这几年成功打掉了一批长期猖獗、影响十分恶劣的犯罪团伙,起到了重大的震慑作用。特别是去年公安部门两次发出A级通缉令,公开通缉2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员,现在已到案16名。这些措施遏制了文物盗窃和非法贩卖活动。

四是把文物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各地开展大型基本建设工程时,前期必须先进行考古勘探调查,之后才能开工建设,有效保护好地下文化遗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主要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精神。

首先是进行抢救性保护。非遗是靠人来传承的,现在有一批非遗传承人岁数比较大,我们抓紧抢救性保护,把这些老工匠、老艺人的工艺传承下来,我们还在培养年轻的传承人,以避免出现“人亡技失”的情况。

二是实行生产性保护,特别是传统工艺和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于民间、死于庙堂,只有和群众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才有强大的生命力。非遗需要融入时代,融入生活。我注意到这次两会,非遗也成为热点。在3月5日的“代表通道”上,90后人大代表、非遗传承人杨昌芹介绍了贵州遵义的“赤水竹编”,这个苗族小姑娘就是通过竹编技艺带动了周边的二十多个乡亲脱贫致富。3月11日,来自黑龙江赫哲族的代表刘蕾,在“代表通道”上,提到了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伊玛堪”说唱艺术,展示了赫哲族传统手工艺鱼皮制作的现代生活工艺品,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

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才能发挥好文化遗产的弘扬和教育作用,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利用好文化遗产,首先是让人民群众“无障碍”“零门槛”接触文化。现在除了遗址性文物保护单位以外,我们的博物馆有4246家实行免费开放,数量还将继续扩大。现在群众到博物馆的参观热情越来越高涨,去博物馆参观的人次从2014年的7亿多增长到2016年的9亿多人次。全家老小“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的文化现象,许多博物馆春节期间爆满。一批精彩展览受到群众热捧,2015年故宫石渠宝笈展,观众为了看《清明上河图》要排几个小时的队;去年,故宫的《千里江山图》特展,叫做排3个小时只为看5分钟。当然,我们要推出更多精品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鉴赏需求。 

最近我们推动传统戏剧普及,中央几个部委联合实施了两个工程——戏曲进校园、进乡村,争取实现“一人一场戏”“一村一场戏”的目标,就是大中小学生每年免费欣赏到1场优秀戏曲演出,给每个行政村每年至少送一场戏。同时我们还通过媒体大量传播传统文化。《我在故宫修文物》是长期以来最受观众喜爱的纪录片之一,去年底到今年初,《国家宝藏》携手九大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拿出三件镇馆之宝,共讲述了27件国宝的前世今生,是央视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上个月央视还热播了一个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弘扬中国传统美食文化,还带动山东一个县铁锅的脱销。

文化文物部门要继续落实好责任,文化遗产工作就是要保护好、活起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上一篇: 最新一期《求是》刊载中共文化部党组重磅署名文章

下一篇: 文化和旅游部开展基层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