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洋节:祭了龙王,他们就能从海上平安回来

作者:民族民间    发布时间:2017-05-11

我国沿海地区的渔民们在出海前,都会虔诚地祭祀神灵,以保佑他们能够活着回来并有好的收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节日祭祀民俗——开洋/谢洋节。

开洋/谢洋节通常在每年鱼汛开始的季节、渔船首次出海的时候,以及鱼汛结束、渔船满载而归的时候,或是在当地渔民约定俗成的某个有特殊民俗意义的日子里。

最为常见的场所,一是在渔船上,二是在庙宇里,三是在海滩上。

在传统社会里,渔船上大多有神龛。

有的在神龛内设置神偶,有主祀神,边上还有配祀神,犹如小小神庙。也有的则是到岸上的神庙里去“请”来一面令旗作为神的代表,供在神龛之中。最简单的甚至可以张贴一张纸,书写神灵姓名以为标志。

仪式 

渤海湾一带,渔民们把“送渔灯”(又称“送海灯”)当作节日的一种重要仪礼。较多的地方是用木板、荆条、秸秆等材料制作成小型船模,装饰十分精致,“船”上点燃蜡烛,届时放在海面之上,任其漂流出海。

山东一带,有在谷雨节祭拜龙王的仪式。祭龙王的供品中,一是整头的大黑公猪,二是大饽饽,都颇有地方特色。整猪带皮去毛,用腔血把猪身抹红,还要精心为其“化妆”,戴上大红花。

荣成一带的大饽饽,一个就要八斤八两面粉,一锅只能蒸一个。当地还有“揣小白兔”的习俗,渔民出海时,他们的母亲或妻子会把一只蒸熟了的“小白兔”饽饽揣进他们怀里。

宁波一带的渔民开洋前,要烧纸,用黄糖水洒遍全船,包括向渔民身上洒,以示干净。又用盐掺米撒在网上和海上。捕捞不顺利时,要洒盐米于海上,点燃稻草把,冒出青烟,在船的四周挥舞驱邪。遇狂风恶浪时,要向大海抛木柴。

台州一带渔民献祭时要烧一锅开水,放入银元,称“银汤”,用来浇船眼,称为“开船眼”,接着依次浇淋船头、左右舷、帆、舵、橹等部位,然后向神灵献祭。

开洋/谢洋节,是我国东部沿海渔民在传统社会里长期形成、世代传承的一种节日祭祀民俗。

渔民们虔诚地祭祀神灵,隆重举行庆典,载歌载舞,演戏酬神,表示了他们对海洋以及相关神灵的敬畏、崇拜和感恩的心情。

这些渔民勤劳智慧,虔诚地信奉上苍,祭了龙王,他们就能从海上平安回来。

了解更多内容请阅读《中国节日志·渔民开洋谢洋节》

主编:周巍峙  本卷主编:顾希佳

出版发行:光明日报出版社  版次:2014年5月第1版

(编辑: 邹梦圆 黄莺 美工:闵杰伟)

                                                                              来源:我们的节庆




上一篇: 节庆管理

下一篇: 查白歌节:真正的爱情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