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巍峙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作者:民族民间    发布时间:2016-07-19

 

20160719142516280.jpg


    2016年7月15日,由中国文联、文化部联合主办的“纪念周巍峙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李屹、文化部副部长董伟等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主持。
       周巍峙同志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文艺理论家,文化部原党组书记、代部长,中国文联第六届、七届主席,中国文联第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作重要讲话。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中国民协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原所长刘魁立,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十部文艺集成专家代表李松,中青年艺术家代表、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周巍峙同志长子周七月分别发言。
       刘奇葆在讲话中指出,周巍峙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编辑家、文艺评论家,是杰出的艺术教育和管理工作者,为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主持编纂的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被誉为建设“中国文化万里长城”的系统工程,为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存了珍贵的基因。周巍峙同志崇高的思想品格、优秀的艺术作品和丰富的文艺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周巍峙等老一辈文艺家的宝贵精神,对于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攀登艺术高峰,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巍峙同志一心爱党、一生跟党走,勇当文艺“领头雁”,我们今天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投身进步事业的精神追求。周巍峙同志始终眼睛向下、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做人民“小学生”,我们要学习他始终坚持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放歌的赤子情怀。周巍峙同志一生辛勤耕耘、埋头苦干,甘为文坛“孺子牛”,我们要学习他奉献担当、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品格。周巍峙同志为官没有官架子、从艺不摆老资格,甘当文艺工作者“打杂工”,我们要学习他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风范。
       孙家正在发言中指出,周巍峙同志是深受中国文化界和全国文艺工作者的爱戴和敬重的老艺术家,他是中国革命文艺和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周巍峙同志的一生,是与音乐结伴而行的,他创作的革命歌曲和爱国歌曲,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巍峙同志是一位优秀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他长期担任文艺领域的领导,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尊重文化艺术的规律,善于团结和引导文艺工作者为文艺的繁荣发展而奋斗。他主持和参与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中国革命之歌”,成为二十世纪中华文化艺术的经典。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倡导并主持了《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简称“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和出版,率全国数十万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和著名文艺家们,历时三十载,编辑出版了300卷、共计四亿五千万字的集成志书,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工作基础、人才基础和资料基础。他退休仍然心系文化,继续组织领导《中国节日志》、《中国史诗百卷工程》的编纂工作。可以说,中国现当代文化诸多领域的开创和发展,都倾注着周巍峙同志的心血和汗水。
       雒树刚在发言中指出,周巍峙同志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文艺理论家,他的一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生,在他身上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精神追求。他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创作、院团建设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周巍峙同志的坚定信念和革命精神,以及他对文艺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向他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观念,学习他潜心创作、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周巍峙同志积极奔走呼吁,组织全国艺术家和数十万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中华文化传统优秀资源,历时三十余载,编纂出版300卷、共计4.5亿字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被誉为“中国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在九十三岁高龄时,仍组织领导《中国节日志》、《中国史诗百卷工程》的编纂工作,在他身上体现了长者的宽厚睿智和质朴无华。他虽然一生功绩卓著,但在他八十自嘲诗里却这样描述自己:“来自贫寒户,混迹文坛中。奔忙六十载,一个打杂工”。
       刘魁立在发言中说,周巍峙是被誉为“文化万里长城”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总工。“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在一个社会发展急剧变化的历史转折时期,把尚存于广大民众现实生活当中的、以及尚存于他们鲜活记忆当中的宝贵的传统民间文艺创造全部搜集起来,许多濒临消亡的传统作品得以立此存照,这些活生生的民间文艺形式及作品得以继续流传并得以弘扬光大。这项工程,不但发扬了民间创造的生命力,同时还动员起了数十万人参与文化保护工作,使他们成为了保护民间文艺的生力军。周老“立言立功立德”的一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李松在发言中指出,“十部文艺集成志书”不仅仅是几百部书,更不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历史资料的留存,它会在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的生活中被感受、被传承、被再创造,这便是文化典籍的作用。这项文化工程持续30年,这期间恰逢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不断有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但巍峙同志曾多次表示,“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是关系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一定会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决不能不了了之。他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和以身作则的奉献精神,成为鼓舞广大集成工作者的重要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后来被中宣部领导同志总结为勇于奉献的“集成精神”。巍峙同志在这项工程中的作用,集成工作者常给以总指挥、总设计师的评价,但他自己却总是谦逊地说自己是“后勤部长”和“打杂的”。“一生打杂终不悔”,这是巍峙同志对自己一生为党工作的概括总结。一个“打杂”,“打”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打”出了一个智者的生活情怀,也“打”出了一部可以传世的文化典籍。深刻全面地感悟这种“打杂”的情怀,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人生境界,更加努力地为党和国家的文化事业工作,也许这才是对巍峙同志最好的纪念。
       吴为山在发言中说,周巍峙同志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也是一位有作品传世的艺术家。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在中国革命岁月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的真诚和无私的伟大,也感受到党的文艺领导者的包容与温润。周老非常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和鼓励,更可贵的是,他德高望重却始终谦虚平易、虚怀若谷。我们纪念周老,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怀念,更是对熔铸了中华民族之魂在革命烽火中以文艺唤醒千百万民众的无数可敬可爱的老艺术家的怀念。今天,中国文艺界风清气正,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引领下,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这是对先辈们最好的纪念。作为中青年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感谢党、感谢人民、感谢时代,也要感谢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前辈艺术家以及同志们的鼓励、帮助和支持,让我们一代代地传承、一代代地创新,生生不息,这就是文化生态。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周七月代表周老家属首先感谢中国文联和文化部主办座谈会,也特别向曾在周老身边工作的人员表示感谢。他在发言中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作为父亲的周巍峙同志的形象,中壮年时期的周巍峙同志给子女留下的是“父亲的背影”,周巍峙同志总是忙于工作,忙于对各级文化表演团体的支持和指导。周巍峙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培养的音乐家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文艺管理干部之一,他还一直投身文化交流的工作,曾在解放前夕率团出国宣传国家形象。周巍峙同志晚年最重要的工作是发起并组织编写了“十大集成”,这也是他生前最自豪的事情。周巍峙同志自称“文化打杂工”,其经历代表着为新中国文化建设而奋斗的一代人,也表现了他们从革命初期到建国以后对新中国文化道路的探索和建设。父母对事业忠诚、对他人平等,实际上就是对子女最大的教育,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还有中宣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中国文联在京党组成员、主席团成员,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主要负责同志,文化部党史办、集成办以及各主办承办单位有关负责同志,著名艺术家代表,周巍峙同志的家属和家乡代表,驻京新闻媒体代表等。
       配合本次座谈会,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现场展示了“十部文艺集成志书”、《中国节日志》等重要成果。

(本文中座谈会信息参考了新华社网站2016年7月15日刊发的《纪念周巍峙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刘奇葆出席》和“中国文艺网”同日刊发的《纪念周巍峙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侵权必删。)

上一篇: 李松主任为中心党员干部上党课

下一篇: “打杂”的境界——巍峙同志与集成志书工作